NUS EMBA 招生信息

官方网站:https://emba.nus.edu.sg/admissions-funding/

条件是:

  • 学士学位以上
  • 10 年以上工作/管理经验
  • 托福/雅思成绩
  • 通过面试

2023 年申请的截止时间是 12 月,目测今年是来不及了……背上的 Flag 太多,有点顾不上。

硬书会

PP 喜读“硬书”,也鼓励身边的朋友读。目前他的做法有:

  • 线下:大家读同一本书。约定时间面聊,每人分配讲几个章节的收获、感受。
  • 线上:类似线下,只是通过拉三五人小群共读,和约定时间在线会议。

方式很好,就是影响面偏小,如果认为待解决的问题是“怎么影响更多人”,有哪些解法?

如果是我的“锤子思维”(做久了社区、内容,第一个解法就是考虑社区),那么可以考虑:

  • 做一个付费社区(无论是用知识星球,还是 discord、Slack)。通过给成员布置作业、打卡、在线会议甚至线下会议,加强对“硬书”的学习、思考、输出。
  • 把内容输出沉淀到类似 Notion 这样的地方。可以做个“硬书会”网站,内容公开对外,同时也作为拉新手段。

这种方法,不用自己做开发,利用现有产品,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共读、输出、沉淀。也还有一定的社交作用。

如果要往重里做,或许就是自己的社区,自己的阅读工具,自己采购“硬书”版权,自己的会员积分体系…也未尝不可,就是起步有点难。

考虑再给孵化器做个 Blog 和 Twitter

最近孵化器里的同事们练手,第一周就 Build 了可以真机实测的小产品。几周用下来,虽然因为设计师到岗晚一些,她的工作还没体现,产品还很粗糙,但我居然就被里面的一些小特性粘住了。

这个小工具是日历、Todo、打卡、纪念日的合体,目标用户是忙碌的职场人,期待能让(我们)这些人的生活轻快愉悦一些。

不出意外的话,应该再有一个月,这个小工具就能对外发布,我琢磨着,似乎应该有个 Blog 和一个 Twitter,周末无事,简单规划一下该在里面放些什么内容。

1. 团队的思考。包括产品、设计、研发同事们过程中的争论、不同意见、迭代进化过程,包括每个版本的改进等等。

2. 高效率系统的搭建。怎么让日历、Todo 更有效?怎么选择合适的产品?怎么对抗拖延症?怎么和其他产品配合使用?

3. 习惯养成的理论和实践。

此外,社群互动似乎比较重要,这里面可能可以考虑的点有:

1. 用户的生日祝福。当用户在纪念日当天晒出截图时,我们官方账号转发、祝福,并且送上“限量皮肤”?

2. 日历彩蛋。在日历里面多埋几个彩蛋,触发并且晒出来的,送上会员之类的东西?

3. 习惯作战。如果可能可以在 Twitter 上带来习惯养成的 PK,产品或许就有可能流行起来?那就是典型的一对多:一个人发起挑战,多人参与,共同晒。

顺便记录一下,还有个可能的推广方式,是到 YouTube 效率工具博主的视频下留言,告诉他们这个新产品,并且通过一两张截图,看看能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测试。

工作流自动化工具

前些天跟朋友徒步时聊起,他们的营销自动化——Blog 自动翻译成多语言、Facebook 上的多账号多语言不同内容分发、文章分发与 Slack 通知结合这些事,使用的是 https://integrately.com/。

同类产品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 https://zapier.com/,还有 https://www.make.com/ 看起来口碑也不错。我的理解,这些产品就是多年前 IFTTT(if this then that)的完善和进化。

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繁琐的手工操作事项,又懒得自己写代码实现,倒是可以考虑使用这类产品,减少体力活。

贴一张 make.com 网站上的图片,大致可以看出他们的功能。

templates_3png

我现在学英语的方法

最近,我提高了学英语的优先级,最主要的原因是,我希望能扩大自己的信息输入。比如:能走出去接触和认识更多人、能流畅地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、能利用起 Youtube、Podcasts 里丰富的学习资源。 所以我的做法是:

1. 阅读英文书籍。我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,只是这段时间,主要看英文书。前两个月,因为看书巨慢,让我压力很大,但最近阅读速度稍稍快了一些,估计词汇量上来了。 

2. 日常工作中适当使用英语。比如我在 Calendar、Todo 软件里,会尽量用英文记录日程和待办。 

3. 看 Youtube 里自己感兴趣的视频。此前我尝试过听 Podcast,但能听懂的部分太少,就很没成就感。看 Youtube 时,最初是打开英文字幕的,看着字幕,配合声音和图像,发现其实大概意思都能明白,正循环就建立起来了。几周下来,发现不开字幕,光靠听,不少熟悉的话题,基本能听懂了。 

4. 厚着脸皮交流。比如打电话到海外银行咨询问题、比如直接跟不懂中文的外国朋友面聊,几次下来,发现不但没人取笑,甚至沟通还颇流畅。

这个过程中,我用了一些工具:

1. Youtube。买了会员,不用听广告,而且通勤的时候可以锁屏听。 

2. 欧路词典。电脑上查词、划词翻译。12.9 寸 iPad 上把阅读软件和欧路词典分屏显示,并设置剪贴板查词,左边单词一复制,右边就直接出结果并发音,很方便。手机上则是背单词——词库就用查过的生词。

希望进步快一些,能让我勇敢地报个英文授课的 MBA。

我用 Wise 的两个场景

因为前两天 Tony 推荐,我今天注册、测试了 Wise(官网是 https://wise.com/)。注册过程及其流畅,毫无障碍地申请到了一张虚拟卡,并且绑到了 Android 上(正好在测试 Google Wallet),并且试了到超市刷卡,毫无障碍。

我用 Wise 有两个场景:

1. 孩子慢慢长大了,需要给些零花钱。用 Wise 相当于一张限额借记卡,有明晰的消费记录,很方便。

2. 到海外(尤其是一些不那么“安全”的地方)旅游或出差,直接用它消费,避免盗刷。

从今天的注册、绑定手机、消费、查询消费记录的整个过程来看,用户体验极好,推荐。

Boxcounter 喜欢的三个开源软件

我问 Boxcounter 有什么喜欢、常用的开源软件,他给我推荐了三个。

1. CotEditor(https://github.com/coteditor/CotEditor)

Mac 上的轻量级文本编辑器。支持代码高亮,作者是日本人,因此 CJK 支持很好。

2. Itsycal(https://github.com/sfsam/Itsycal)

Mac 上的小日历。Readme 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:I've learned a lot by looking at other people's code so maybe someon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looking at mine.

3. Anki(https://github.com/ankitects/anki)

基于间隔重复的字卡软件。

艾宾浩斯发现,人们学习新知识后,在很短的时间内会迅速遗忘。如果不及时复习,这些知识会很快消失。Anki 的核心原理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。根据用户对知识的掌握情况,自动安排复习时间,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。

或许未来可以开一个英文 YouTube 频道

在 Atomic Habits 里面提到了,一件事,只要说出来,能做的可能性,就远大于只在心里默默地想。

最近或许是看 YouTube 比较多,我突然挺想开始录视频讲点什么--学英语、学做产品、学着怎么做小工具出海、学着怎么做投资、学习内容教育养老 SaaS 等行业知识、学摄影……

能讲的东西挺多,万事俱备,只缺英语能力了。

但话说回来,如果我真的已经把英语练习纯熟了,又怎么能找到最初的稚嫩记录呢?

先留一颗种子在这里吧,或许有一天,我会开始。

百年相册

昨天说:或许很多互联网产品,可以按照 100 年的维度思考,重新做一遍。

沿着这个思路想,昨晚睡前,我的第一个想法是“百年相册”。如果我能提供一个相册服务:

1. 向付费用户提供对外公开展示的相册,界面优美。

2. 功能尽可能简单,并提供方便手机上传的方式。

3. 努力思考,如何维持 100 年(如果只有很少人付费怎么办、如果 100 年以后 Web Service 不存在了怎么办、如果 100 年以后没有云服务了怎么办、域名不存在了怎么办)?

还是很难但很有意思的。或许刚开始,只能考虑 40 年(不出意外的话,到那时候,我应该还有能力和资源维持一个应用)。

当考虑百年时,就直接抛弃了很多可能性,我们只能找诸如文本、图像这样的“基础信息”。一个反例是“光驱”和“光盘”。

我为什么用 PostHaven

第一次看到 PostHaven,是看 Sam Altman 博客时,发现他用的是这套系统。顺着链接点过去,看主页上看到了一些我很认可的理念,比如:

- Just Write. Posthaven is the blogging platform designed to outlive us.

- We'll never raise money. We'll never get acquired. We'll never shut down.In fact, we don't even take salaries. All proceeds go directly to sustaining Posthaven for the next 100+ years.

- Posthaven is a long-term project that aims to create the world's simplest, most usable, most long-lasting blogging platform.

- We were as tired as you about having to move posts and photos every time a service goes away.

- To do that, it’ll take a small team of engineers who quietly maintain the software like a constant gardener, quietly doing the right things over time.

使用 PostHaven 的这两天,我体会到了它的简单——如果“长期”是它的目标,那么简单就变成必选项了——你大概率无法让一个复杂的服务运行 100 年。

顺便说一句,我在 WordPress 也看到了他们的百年计划(https://wordpress.com/100-year/),只是昂贵得多。

或许很多互联网产品,可以按照 100 年的维度思考,重新做一遍?